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淡水21世紀議程宗旨

台北縣淡水地區已經累積相當多公共議題的操作經驗,十年來所進行不同型態的社區營造工作,搶救老街、古蹟、淡水河、重建街等等,也都發展出一套經營在地文化空間在地經驗。在公元二千年所推動的「淡水文化會議」主要是作為環境主人的發生機制,之後的「淡水社區大學」就是此一論壇的延伸。努力將知識帶到生活的現場,在生活空間的經營中發展新的在地知識。

「公民會議」模式係源自於北歐的審議民主經驗,是國外行之有年的公民參與方式,目的在於提高一般公民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讓一般公民能夠在參與過程中獲得充分資訊的情況下進行審議討論,並促成社會公眾對於議題進行廣泛與理性的辯論。透過資料研讀、專家諮詢、理性批評以及共善取向的討論,尋求多元社會的共識和最佳對策,或許更能貼近民主政治的理想。

國內在近幾年來也累積了不少審議式民主的操作經驗,其中以公民會議為主要的推動模式。「公民會議」又稱為「公民共識會議」。台灣的公民會議的興起,則是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之「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於2002年開始引進國內,推動的如「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代理孕母公民會議」等會議。

另外,在台灣推動「公民會議」的一項特色是:與各地方的社區大學結合。特別是有關地區性的公共事務,在社會快速變遷過程中,所衍生的社區發展問題,社區大學透過「公民會議」的操作模式,讓社區居民,能以在地觀點和生活經驗,提出建言並形塑共識。

長期以來,市鎮的公共建設與經營均欠缺民眾參與的管道,以致於在社會條件的變動過程中,無法形成新的環境共識與規範。並且在環境持續惡化下,造成社區居民之生活意識與地方認同感日漸疏離,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也很低。長久以來在地方派系、利益團體與民代之間關係的惡性互動的包袱下,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經常變成政治角力的場所,根本無法溝通;因此,如何克服地方派系的困擾,形成良性的溝通討論,是未來必須克服的重要課題之一。

對於公共參與的落實,從共識的形塑過程來看,或許溝通與對話已經開始,但是在過去普遍欠缺公共事務的參與經驗,對於參與者而言,「理性」討論能力還是十分有限。當前,在社區主義的推展下,社區儼然已經形成了新一代公共政策推動與執行的基本單位。然而,強化社區溝通、討論、整合公共事務意見的機制仍付之闕如。如何建立理性、優質的公共討論文化與機制將是實踐社區治理的一大挑戰。

過去半年,淡水社區大學所舉辦的三場審議式民主的操作,分別為「公民共識會議」、「開放空間會議」以及「學習圈會議」,公民們已經形成一種訂做「公民憲章」的共識。「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工作坊」就是一個凝聚收集廣博淡水居民共識,促進公共參與,具實驗性課程的計畫。

詳細計畫書,請參照:淡水的遠見-21世紀工作坊提案計畫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