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淡水的遠見」白皮書發表暨記者會

  「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白皮書發表暨記者會,97年元月24日下午在淡水社區大學校本部舉行,李鴻源副縣長蒞臨指導。
  本校95年至96年連續舉辦三場公民會議,引起了不少的迴響。為延續成果,進一步凝聚淡水鎮民的共識,因而在96年第二學期開設「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工作坊」,希望透過種子公民把議題帶入社區,舉辦小型座談會,推動社區版的公民審議會議。在完成議題手冊和各項前置作業後,如期在96年9月正式開課。課程內容包括七堂組訓課程、座談會主持技巧與操演、五場社區座談,以及五場手冊寫作團體討論,最後撰就「21世紀淡水議程」白皮書。因在97年1月 24日召開發表會。首先由計畫負責人張主任報告工作坊操作過程;接著由四位公民代表分別就「永續經營」、「親近城市」、「美感經驗」和「文化價值」四大議題,宣讀白皮書內容;之後再請黃瑞茂教授做總結。接著,分別邀請來賓李鴻源副縣長、蔡傳暉教授和紀舜傑教授等做回應及講評,最後進行記者提問與回答。現場有十多位參與工作坊的公民代表及參與社區座談會的朋友出席與會,場面熱絡而溫馨。最後由張主任將白皮書呈給李副縣長供縣府未來施政之參考。
  白皮書電子檔下載,連結在此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白皮書發表記者會流程

(一) 時間:97年01月24日(四)16:00
(二) 地點:淡水社區大學知識電影院(台北縣淡水鎮鼻頭街22號)
(三) 主持:淡水社區大學張建隆主任
(四) 流程:

時間
內容
主持人/與談人
16:00~
16:10
報到

16:10~
16:20
主持人引言
淡水社大張建隆主任
16:20~
16:25
主持人介紹與會貴賓
淡水社大張建隆主任
16:25~
16:45
公民宣讀白皮書摘要
議題一:永續經營
議題二:親近城市
議題三:美感經驗
議題四:文化價值

社區座談代表:李魁和
社區座談代表:丁秀山
社區座談代表:柯麗雪
社區座談代表:謝紹元
16:45~
16:50
總結與後續行動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
16:50~
17:00
回應結論報告
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及其他貴賓
17:00~
17:10
記者提問與回應

17:10~
17:30
茶敘

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白皮書發表記者會新聞稿

  
  台灣第一次!?

  「思考全球化」與「行動在地化」的連結。
在全球化這個名詞已經浮濫,而生態與環保備受重視的今天,當「聯合國21世紀議程」碰上「里民大會」,可以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由淡水社區大學主辦「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工作坊,即將在2008年1月24號下午四點在淡水社區大學召開記者會,公開工作坊半年來的成果,邀請各位媒體與關心社區發展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1987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的目標後,世界各國及都市開始著手擬定區域內的永續發展策略。1992年聯合國於巴西所舉辦的地球高峰會議中,各國簽訂的《21世紀議程》,更被世界各國列為施政準則,並制訂各國本身之21世紀議程予以配合,希望促使人類早日邁向永續發展、生態智慧、社會公義、草根民主、尊重多元與非暴力社會,以及與生態地球村共榮的美麗新世界。此外,在21世紀議程第28章中,特別呼籲每個地方可以採行自己地區的21世紀議程,號召各國政府亦能推動落實社區的21世紀議程。
  長期以來,市鎮的公共建設與經營均欠缺民眾參與的管道,以致於在社會條件的變動過程中,無法形成新的環境共識與規範。並且在環境持續惡化下,造成社區居民生活意識與地方認同感日漸疏離,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低落。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經常變成政治角力的場所,根本無法溝通;因此,如何形成良性的溝通討論,是必須克服的重要課題。
  淡水社區大學透過工作坊培訓公民種子,再由公民種子進入自身所熟悉的社群之內,進行小型座談,推動里民大會版的公民審議會議。經由深度的溝通討論,匯集代表性的公民意見之後,數次漫長審慎的團體討論過程,凝聚共識,制訂一個屬於淡水的21世紀議程。
  本次記者會邀請到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先生、華梵大學教務長暨文山社大主任蔡傳輝教授、淡江大學未來所紀舜傑教授、淡水文化基金會常董謝德錫先生、淡水鎮鎮民代表鄭楊淑玲女士與淡水鎮公所等地方人士共同出席。
  在政府大喊入聯公投、政商結構問題重重的當下,要型塑一個偉大城市,不能只是高喊口號,更應該從社會的小單位札根。面對全淡水共同前途的重大挑戰,不能只靠政府與專家學者,更需要社區居民一起來關心。淡水固然有許多迫及眉睫的問題要解決,但是我們終究要問,淡水需要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居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是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一種文化問題。我們在這個計畫的啟發中,試圖去釐清重建我們的態度、價值觀和屬於淡水本地的文化色彩。

  所以,我們提出「淡水的遠見」白皮書。

新聞聯絡:呂慧娟 02-26227590
     徐承立 0952-165916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社區座談場次

  由十五名種子學員組成的工作坊,將分成五個小組深入自己身處的社區/社群,組織座談,聆聽大夥兒的想法。以下是場次表,歡迎各路朋友參加捧人場!

場次
主持
日期
時間
地點
對象
第一場
丁秀山
11/ 9(五)
19:00~社大校本部
社大志工
第二場
吳陳淑女
11/ 9(五)
14:30~
鄧公國小
校長
第三場
謝紹元
11/12(一)14:00~
英專路69號2樓外籍人士
第四場
柯麗雪11/14(三)19:00~淡小或鄧公
朋友
第五場
鄭國禎
11/15(四)18:00~
民生路27號
竹圍活動中心B1
社區民眾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11月02日工作坊側記

時間:2007年11月02日
地點:淡水社區大學校本部
主題:主持技巧與演練
講師:呂家華
文字紀錄:徐承立
影像紀錄:張建隆、徐英耀

  本日工作坊邀請到台灣青年公民論壇協會理監事呂家華小姐講解「主持技巧與演練」,呂老師曾經參與過去三次淡水公民會議,並曾是青年國是會議的主持人與諮詢委員,經驗豐富。工作坊結束後也提供上課簡報給大家參考,可於此下載。並祝老師研究所推甄順利!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10月19日工作坊側記

時間:2007年10月19日
地點:淡水社區大學校本部
主題:議程手冊大綱
主持:張建隆、黃瑞茂
文字紀錄:徐承立
影像紀錄:張建隆、徐英耀

  本日工作坊邀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管理系范玫芳助理教授客座指導。范老師於今年淡水學研討會時,擔任黃瑞茂老師有關淡水公民會議的論文評論人,因此特別邀請范老師撥冗參與。今日的主題延續上週,深入討論議題手冊大綱。張建隆主任分析解釋,假設第一層的「淡水的遠見-打造優質城市」是願景,第二層指的是議題,第三層是策略,第四層就是問題與行動方案
  丁順山先生表示部份「下水道」老舊,逢大雨時似乎無法快速排水。陳淑女女士先說明淡水擁有龐大的教育資源,有十一間小學、三所國中、一間高中與三所大專院校,應該從「認識淡水」著手深耕公民教育。謝紹元先生提出因淡水學生與假日遊客帶來大量摩托車與汽車,是否需要總量管制,進而多推廣自行車。河岸的攤販也需要管理。柯麗雪小姐則說每次跨年慶典之後大量垃圾的問題,大家熱烈的討論,讓店家串連自主清理、或像一些商店街相同在餐具上做識別記號。
  最後,范老師鼓勵大家水準都很高,在學校的學生們討論還不見得這麼有想法的去表達意見。張建隆主任則以珍‧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為例,提醒大家對於我們生長居住於斯的城市想像。
  一樣,議題大綱表格可以在此下載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10月12日工作坊側記

時間:2007年10月12日
地點:淡水社區大學校本部
主題:議題提出與21世紀議程手冊大綱
主持:張建隆、黃瑞茂
文字紀錄:徐承立
影像紀錄:張建隆、徐英耀、徐承立
出席種子:陳凱華、張家瑜、鄭國楨、謝紹元、柯麗雪、李魁和
     李魁裕、丁秀山、鄭永順、羅文德、陳淑女、林勝弘

  本日的討論重點想像關於如何打造淡水成為優質城市的藍圖。首先提出議題,再以議題手冊當基礎去思考。張建隆主任提到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本來是用在企業管理與寫作上,在這裡引用來幫助思考去架構幾個層次的問題。

  張主任講解這像是公司改組,我們得先釐清架構去想未來的淡水是怎麼樣的淡水。所以先將「優質城市」為金字塔頂端的前提,往下延伸第二層。議題委員們在之前幾次會議已經先提出三個大方向的參考議題,分別是「永續經營」、「親近城市」與「美感經驗」。大家可以討論除了這三個之外,在這個層次是否還有第四個重點議題。

  陳淑女女士在兩人分組討論開始前提出疑問:是不是應該先聚焦具體的事物,了解現有什麼,過往失去什麼,這三個看起來很抽象,不知道是討論文化方面還是經濟方面。張主任回應在這個層次上並不衝突,一些比較細節或明確的可以在往下的層次加入。經過幾分鐘的兩人分組討論之後,丁秀山大哥表示這些都是既有的條件,但都市更新很重要,像清水街的交通停車問題,如果能變徒步區,把問題解決掉才是永續經營。廖國淵大哥則說淡水應該是以文化為核心的城市。張家瑜大哥認為從人文素養普及化並重視污染防治。林勝宏大哥認為淡水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好好將古蹟鏈串連利用,社區改造就可以落實。陳淑女女士表達應從了解文化價值、認識淡水著手。謝紹元大哥指出應該要有背景資料,否則只是空的想像。

  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補充說明,政府規劃的有出現一些問題,都市計劃有些失控。比方淡水捷運站對面英專路口的聯合開發,所以我們到底是談問題還是談未來,若回到執行的層面來,有個架構還是比較好傳達。接著兩位主持人沿著討論將第二層次加上「文化價值」,並以三人一組分為四組各認一個主題去討論。

  永續經營組的羅文德、陳淑女與林勝弘提出「社區主體」、「古蹟永續」、「農地永續」、「永續教育」與「環境保護」這幾點。討論親近城市這個主題的陳凱華、張家瑜與鄭國楨則表示將「道路還給行人」的無障礙空間的人本用路思考、新舊住民的「族群融合」如何互助、「淡水河的可親性」、「美化與垃圾」與「外籍遊客的友善」的觀光地域方便性。美感經驗組的李魁裕、丁秀山、鄭永順提出以宜蘭與三峽為例子,應該以「人文素養」、「古蹟再生」著手。黃老師說這是很抽象的,想像「眾裡尋他千百度」的感覺。最後一組討論文化價值的謝紹元、柯麗雪與李魁和歸納出「認識淡水」、「美感串連」與「城市認同」數點。

  這是議題提出的表格,可以先按這裡下載,別忘了這週五帶來,延續討論。

  後記,由於自己沒有準備錄音,所以比較像是側面速寫而不是會議記錄,如果有什麼錯誤的地方,各位種子、老師們煩請指正!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開放空間會議介紹

  淡水社區大學曾於今年四月底舉辦「淡水人需要怎樣的藝術文化」公民會議。會議開始之前林子倫老師講解公民會議的基本須知,可以參考以下兩段錄影!

第一段:


第二段: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淡水21世紀議程宗旨

台北縣淡水地區已經累積相當多公共議題的操作經驗,十年來所進行不同型態的社區營造工作,搶救老街、古蹟、淡水河、重建街等等,也都發展出一套經營在地文化空間在地經驗。在公元二千年所推動的「淡水文化會議」主要是作為環境主人的發生機制,之後的「淡水社區大學」就是此一論壇的延伸。努力將知識帶到生活的現場,在生活空間的經營中發展新的在地知識。

「公民會議」模式係源自於北歐的審議民主經驗,是國外行之有年的公民參與方式,目的在於提高一般公民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讓一般公民能夠在參與過程中獲得充分資訊的情況下進行審議討論,並促成社會公眾對於議題進行廣泛與理性的辯論。透過資料研讀、專家諮詢、理性批評以及共善取向的討論,尋求多元社會的共識和最佳對策,或許更能貼近民主政治的理想。

國內在近幾年來也累積了不少審議式民主的操作經驗,其中以公民會議為主要的推動模式。「公民會議」又稱為「公民共識會議」。台灣的公民會議的興起,則是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之「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於2002年開始引進國內,推動的如「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代理孕母公民會議」等會議。

另外,在台灣推動「公民會議」的一項特色是:與各地方的社區大學結合。特別是有關地區性的公共事務,在社會快速變遷過程中,所衍生的社區發展問題,社區大學透過「公民會議」的操作模式,讓社區居民,能以在地觀點和生活經驗,提出建言並形塑共識。

長期以來,市鎮的公共建設與經營均欠缺民眾參與的管道,以致於在社會條件的變動過程中,無法形成新的環境共識與規範。並且在環境持續惡化下,造成社區居民之生活意識與地方認同感日漸疏離,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也很低。長久以來在地方派系、利益團體與民代之間關係的惡性互動的包袱下,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經常變成政治角力的場所,根本無法溝通;因此,如何克服地方派系的困擾,形成良性的溝通討論,是未來必須克服的重要課題之一。

對於公共參與的落實,從共識的形塑過程來看,或許溝通與對話已經開始,但是在過去普遍欠缺公共事務的參與經驗,對於參與者而言,「理性」討論能力還是十分有限。當前,在社區主義的推展下,社區儼然已經形成了新一代公共政策推動與執行的基本單位。然而,強化社區溝通、討論、整合公共事務意見的機制仍付之闕如。如何建立理性、優質的公共討論文化與機制將是實踐社區治理的一大挑戰。

過去半年,淡水社區大學所舉辦的三場審議式民主的操作,分別為「公民共識會議」、「開放空間會議」以及「學習圈會議」,公民們已經形成一種訂做「公民憲章」的共識。「淡水的遠見-21世紀地方議程工作坊」就是一個凝聚收集廣博淡水居民共識,促進公共參與,具實驗性課程的計畫。

詳細計畫書,請參照:淡水的遠見-21世紀工作坊提案計畫書